2025年3月5日14:00,著名纪录片导演范俭与西南大学刘宇清教授莅临重庆移通学院文化移通——名家大讲坛,在綦江校区万画影城1号巨幕厅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导演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围绕纪录片《两个星球》展开,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共同探讨影像的力量与生命的厚度。


震后人生的温情叙述
《两个星球》是一部深刻描绘“震后一代”经历的真实纪录片,聚焦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失去孩子的家庭,细腻展现他们在灾难后的心理重建与生活挑战。自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关于这场震撼全国的灾难已有诸多报道与纪录片,而范俭导演选择从“失独家庭”再生育的视角切入,以两个普通家庭的真实经历为叙述核心,呈现灾难余波中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脉络。
2009年,范俭导演接触到一个在都江堰进行震后心理援助的民间团队,并首次了解到“失独家庭”再生育的现象。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纪录片拍摄,从无数个真实故事中寻找震后群体心理重建的轨迹。

生与死的交错
银幕上,祝俊生和叶红梅夫妇的故事缓缓展开。他们的8岁女儿在地震中不幸罹难,内心的伤痛如影随形。为了填补失去的亲情,他们迎来了新的生命——川川。然而,新生命的降临并未让一切回归平静,母亲希望川川铭记那场灾难,而孩子却在无形的阴影下成长。
影片的名字最初被定为《爱过》,但随着拍摄的深入,范俭导演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关于爱,更是关于生死、隔阂与时间的永恒流动。最终,《两个星球》这一名字诞生,象征着灾难前后两个世界的平行运转,彼此吸引却难以真正交融。

影像的力量
在互动提问环节,学生们踊跃向范俭导演提问。有人问道:“《两个星球》作为一部真实题材的纪录片,哪一刻让您感触最深?”
范导深思后回答:“其实,感触最深的并不仅仅是某一个瞬间,而是整部纪录片中长久的陪伴和情感的沉淀。在拍摄过程中,我曾走进产房,记录孩子降临世界的画面;我也曾前往公墓,看到那些失独家庭祭奠逝去亲人的场景。然而,比起这些具体的场面,更让我震撼的是,这些家庭在经历过无尽的苦痛后,仍然选择继续前行,他们的坚韧和情感超越了镜头,也超越了电影本身。”

记录的余韵
“当新生儿的啼哭响起,我泪流满面;当站在公墓前,我感受到群体性的悲伤。”范俭导演在交流会上动情地说道。影像不仅是记录,更是见证。当放映厅的灯光再次亮起,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或许都已经刻下了属于自己的“两个星球”。许多同学在交流会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纪录片不仅是影像的记录,更是生命的见证与思考的延伸。
(名师课堂办公室:孔德进)
(图:庹欢)
(审核: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