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家大讲坛->课堂时录->正文

【名家大讲坛】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的发展

时间:2018年06月27日 17:16    来源:    作者:    阅读:

长期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东方与西方交流的纽带,丝绸、茶叶、瓷器被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国以悠久的内陆农耕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6月21日晚,苏文菁教授做客缤果大剧院,与我们畅谈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海洋的发展。

苏文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福州大学教授,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系访问学者、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州大学主任;全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主任;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理事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海洋文化理论、区域文化与经济。著有《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闽商发展史》等书。

     

老师首先谈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之路分为三条路线:海上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这些横跨陆地、海洋的道路是商业文化的大动脉,是中西方的对话之路,更是中国海洋文明的见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东方来说,也是一个亚洲多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让中国受益,同时给当时的很多国家带去了福音。比如二战后,日本在技术上嫁接到工业革命,用三十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腾飞。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概念和知识体系,成为日本人审视自我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对象。

说起“丝绸之路”的由来,老师提到,1981年在厦门举行了“中外关系史协会”的成立大会,北京大学陈炎教授首次借用汉学的观点。即“海上丝绸之路”来称呼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这就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是确切存在的,不是空缺来风。

     

陆上丝绸之路发端于远古,公元前140年,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始。公元前60年又在西域设立了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陆上丝绸之路被纳入政府管辖范围。但怛罗斯战役 (751年)的失利和安史之乱( 755年)的爆发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就此没落。

 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发端于远古,在管理上迟于陆上丝绸之路。唐中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并设立市舶使(司)对海洋贸易进行管理,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兴盛时期。在对外贸易中,中国的陶瓷成为宠儿,是海洋贸易中的压舱物,今天的China,不仅是中国的意思,也是陶瓷的意思,由此可见西方对陶瓷的喜爱和认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以中国物产为核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终结,“海上丝绸之路”走到了尽头。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老的贸易通道,也是中国文化传播世界并且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之路,还是全球共享多元文化交流、对话、融合之路。

     

中国海上文明的历史进程是曲折的。老师向我们介绍到:唐宋时期,中国对海外贸易尤其重视,宋朝甚至把“开洋裕国”作为国策,中国的海洋文明得到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因为“海禁”政策的影响,明王朝沿着海岸线筑起一道海防长桥,把这个农耕王朝彻底围在了陆地上。记录在册只有“郑和下西洋”一项活动,目的还是要求其他国家向中国进贡。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终于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返世界舞台。

中国通过海洋一直向世界传播优秀的文化和物产。就像中国古代的瓷器在当时的欧洲风靡,欧洲人是在对中国瓷器的学习和模仿中才完成炼金到冶金的转变的。

讲座最后,老师叮嘱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是为了中国文明在海上落地生根,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只有把未来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名师课堂办公室:袁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