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当东坡的作品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9月28日下午4点,文化移通线上研讨会带来了于钟华教授的《千古风流人物————无意于佳的东坡书法》一课,带领同学们一同倾听那被岁月洗礼的历史故事,感悟苏东坡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
 
故宫博物院的东坡書法大展,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前往,也引发了新一轮的东坡热。东坡是千年第一才子千古风流人物,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触手成妙,触手成春,但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只要是文人所能之事,在他这里不仅是能,而是能直入神妙之境,都能给以有力的提升。而这一切,也即东坡之能事,终都汇聚其笔下,以浑厚华滋、郁郁葱葱的笔墨而出之为东坡的书法。
在书法上,苏轼专长行书和楷书。他曾经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流传下来的苏轼真迹来看。苏轼的字既有天真烂漫的韵调,又有饱满强劲的丰腴之态。其下笔有神,流畅自然。他的书法汲取晋、唐、五代书法名家所长,揉以自己对生活、对诗文、对汉字的独特理解,不拘泥于古体,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具有苏氏特色的书法风格。
轻重错落是东坡书法的一大标志,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这也是东坡在经历朝廷政变,遭受牢狱之灾后增添的人生阅历。
 
黄庭坚与苏轼亦师亦友,他评价东坡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中年的蹉跎使苏轼的人生跌入谷底,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表达了其内心的郁郁“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面对挫折刚开始的时候,苏轼真的没辙,唯有安时处顺而已。所以后来苏轼写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凄风苦雨中彷徨,我们懂得忍受艰难。然而苏轼比我们更高一着:风雨是短暂的,晴天何尝旷日持久?苦难是短暂的,欢娱何尝不是短暂?但是苏轼游览赤壁以后,突然领悟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将自己置于天地而观,横江的白露、接天的水光,全都是为你准备的秀色。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辉煌与困境都如梦幻泡影,生活还在继续,“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寄情于笔下的文字,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文化移通助理:阎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