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强国之基,是立国之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力量。为了深化同学们对科技强国战略的理解,激发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6月18日,我校有幸邀请到知名学者钱斌教授,在下里巴人剧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改变世界的力量”的精彩讲座。

讲座开始,钱斌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两弹一星,由此引出20世纪50年代末,面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国防技术援助协定的困境,中国毅然决定集中力量研制原子弹和导弹,并将这一项目命名为“596工程”,以铭记1959年6月这一历史性转折点。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战略定力,更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1960 年,钱学森领导的团队成功试射“东风一号”导弹;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实战型核导弹能力。从液体燃料到固体燃料,从陆基发射到隐蔽机动,中国战略核武器的快速发展,正是对这一精神的最佳诠释。

接着,钱斌教授再引出苏联的技术断供,迫使中国走上完全自主的研发道路。邓小平曾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全国科研机构、工厂和军队协同攻关,克服了物质匮乏和技术空白。例如,科研人员用算盘完成导弹弹道计算,在戈壁荒漠中搭建试验场。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技术难题,更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积累了经验。

讲座最后,钱教授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金刚琢”降服孙悟空的典故,隐喻了“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深刻道理。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今天的5G、人工智能,中国始终在探索“守正创新”的道路。钱斌教授认为“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未来的指南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仍需以自主创新为矛,以开放合作为盾,既保持“守拙”的谦逊,又具备“领跑”的雄心。正如沙漠中的胡杨,唯有扎根深处,方能屹立风沙;一个民族的科技复兴,亦需以自力更生为根,以全球视野为叶,方能成就荫蔽万代的参天大树。
问答
课后提问环节:
问:在如今大兴科技的情况下,我们文科专业怎么办
答:AI是强大的工具,但无法替代人类的价值判断。你们要培养的,是在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中保持批判清醒,在数据洪流中识别偏见与伦理风险的能力
成为“跨界翻译者”:科技需要人文的引导。比如无人驾驶的伦理决策、AI创作版权归属、算法公平性审查——这些问题都需要既懂技术逻辑又深谙人性与社会规律的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