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考古工作就是一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对于考古,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不清楚考古是做什么的,考古有何意义。为了解答同学们对考古的疑问,11月21日晚19:00,名师课堂邀请到姜波老师在下里巴人剧场进行题为《世界考古与世界遗产》的讲座。姜波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了解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领域——世界考古与世界遗产。
讲座开始时,姜波老师以一段他在沙特塞林港联合考古的纪实录像作为切入点,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并加以解释,展示考古的工作内容、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环境以及与沙特考古队员共同工作的经历。沙特塞林港联合考古是中沙两国在人文领域的重要合作项目,这次考古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一带一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其中为了找到红海古遗址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联系,姜波老师与其工作团队顶着红海五十多度的高温与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古代遗址进行初步发掘,并将遗址初步分为了:遗址区、墓葬区和海湾,共计出土了一千多座墓葬。值得一提的是墓葬不只有成人墓葬也有单独的儿童墓葬,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出土的文物与同时期的中国南海一号沉船遗址出土的文物如出一辙,二者相隔万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例如沙特军方甚至准许中国考古队利用无人机进行勘测,在此之前,无人机是禁止使用的。这些经历无不展现了两国友好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意愿,有利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姜波老师就这次的考古历程,讲述了许多与沙特考古队员共同合作的事例,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对考古工作的兴趣。

其次,水下考古也是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阿拉伯地区海洋位置优越,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高度发达的海洋贸易,造船技术的限制导致沉船的问题使阿拉伯地区接壤的红海水下遗址极其丰富。姜波老师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只有解决了钱的问题,才会考虑其他层面的交流”。暗流涌动复杂多变的水下环境使水下考古难度远大于陆地考古。姜波老师指出当前在中国境内可以完成水下发掘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八十多人,而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耗费的财力是巨大的,这也体现了水下考古的难度。姜波老师及其团队通过合理的分工巧妙地运用遥感技术以及声纳技术,将常规考古手段和科学技术相结合,成功的减少了水下考古工作的风险,保障了考古队员的人生安全,也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姜波老师及其团队成功发现了干涸的古河道将沙特阿拉伯半岛没有河流存在过的这一质疑打破,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考古工作的回报是古代文明的再现。通过考古队在遗址中发现了来自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铜砝码、钱币等文物,以及阿拉伯石器、波斯釉陶等文物,肯尼亚、塞林港出土同类型瓷器等,再现了古代国际贸易的繁荣。并且也有外销瓷的文献证据,例如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有记载:“携‘磁器’赴天方。”考古队还发现沙特东部海湾有季节河冲入的海底淤泥,发现并证实了沙特古代文明有河流流域的出现。这些发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相关国家深入挖掘和研究本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素材。科技和传统技艺的融合,帮助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进行对塞林港的考察时,考古队采用了无人机、数字测绘等创新技术,更快更准确的发现遗址所在地;并利用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拓片”,清晰地拷贝出了出土碑文的内容,这一技术解决了当地沙特考古队的一大考古难点,这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互鉴。
正如姜波老师所说:“除了与古代文明对话,也要和现在的人打好交道。”通过考古,不仅仅去了解当时的文明是怎么样的,更要看到古往今来人们的贸易合作、团结交流。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时空的对话,是一脉相承的,人们应该从中培养全球史观与文明史观,共同协作发展,为促进各国人民的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贡献。
课后提问环节:
问:考古对现代有什么意义?
答:考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从前的文明,了解历史,还可以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和细节等,并且让考古资料与科学研究变得丰满起来,方便现代人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
文:游国锐 刘星驰
图:杜昕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