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的重庆移通学院下里巴人剧场,周黎明老师以“喜剧的世界”为题,执光为笔,以笑作墨,以《笑的大学》到《喜剧的忧伤》的改编作为开篇,用其专业独到的角度为在场师生勾勒出一幅超越娱乐的喜剧人文图景,剖析喜剧艺术的纵深价值。
“当我们在脱口秀现场为名校生与中专生的同一个梗放声大笑时,喜剧最平等的特质便已显现。”周黎明老师的引题,瞬间缀明现场的思维火花。周黎明老师借王继业的言论指出,喜剧或许是文化领域中最特殊的存在——把学霸与学渣汇集到同一条赛道,让每个人自带的“喜剧土壤”决定最终高度。这部由人生经历、地域文化、观察视角共同写就的“个人剧本”,其价值远胜一纸文凭。周黎明老师巧妙类比:“一如好嗓子是歌者的天赐,幽默感也是喜剧人的入场券。后天的努力与学识,如同前往伯克利深造,无法让五音不全者成为歌星,却能优化技巧,让艺术生命走得更远。”周黎明老师特别强调,我国东北、川渝地区之所以喜剧人才辈出,正是因其独特的语言节奏与生活哲学,方构成那片最肥沃的“喜剧土壤”。

从天赋讨论转题创作困境,周黎明老师将目光投向喜剧面临的独特挑战。“当你观看一部外国情景喜剧,听到画外笑声却无法共鸣时,你遭遇的正是无形的‘文化壁垒’。”周黎明老师深刻解析,这种壁垒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更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间划下界限,如“春晚的相声小品,过长江失一半观众,到珠三角几乎难觅知音”。
相比文化壁垒更残酷的,是喜剧内容的存期难题。周黎明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歌手唱红一首歌,可以吃一辈子;喜剧演员说红一个段子,却几乎无法重复使用。”喜剧的核心在于“惊喜”,换而言之,就是需要不断创造创新。一旦结局被早早剧透,笑声便会迅速贬值,其高层境界就无可展现。这就成了喜剧人永不停歇地创作鞭策,然而在行业初期,多数人只能依靠自己而非专业写手团队,这让喜剧之路遍布荆棘。

周黎明老师从沈腾、成龙到王尔德的喜剧光谱带大家纵览喜剧世界的多元图景。由扎根剧场、凭借春晚与《夏洛特烦恼》完成华丽转身的沈腾,到以“动作喜剧”打破颜值局限、成为国际巨星的成龙,他们的路径各异,却共同印证了“独特风格”与“持久耕耘”这一价值。然奥斯卡·王尔德的案例,则为喜剧开启另一窗。这位毕业于牛津的唯美主义作家,以其犀利的俏皮话与精致的结构,证明了喜剧同样可以是智识的狂欢与语言的盛宴。“这说明,喜剧的舞台足够宽广,既能承接草根的烟火气,也能容纳精英的‘降维打击’。”
周黎明老师通过对票房数据的分析,直观展示喜剧的强大号召力——在影史TOP30中,多部喜剧类型影片赫然在列。“这证明,能引发广泛共鸣的喜剧,拥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然而,周黎明老师再度表示,高票房与获奖之间常也存有一道天堑,精准回应了“喜剧为何难获奖”的命题。“喜剧常因‘过于通俗’而在艺术评价中遭遇偏见,但它的价值,早已由无数观众用笑声投出了最真实的一票。”

思想的交锋渐息,智慧的星火却已然播撒。周黎明老师以喜剧为棱镜,折射时代的光谱与文化肌理。当人群散去,那些关于地域文化与笑点关联的讨论仍在走廊回荡,如同喜剧本身——最动人的部分,永远不在台词的响亮处,而在观众离场后,那悄然改变的心灵底色与悄然打开的文化视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