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罗家湘
时间:12月4日(星期五),19:00-21:00
地点:缤果大剧院
嘉宾简介:
罗家湘,男,1966年12月生,汉族,四川省苍溪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上古文学文献和中原文化研究。
自1990年7月入职高校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慎终追远——先秦两汉丧祭礼仪中的文学活动考论”(12BZW029);“听政范式与先秦文学制度研究”(05BZW016);及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16ZDA172)之子项目“《诗经》与吉礼凶礼共生互动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有《王安石老子注辑佚会钞》(独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先秦文学制度研究》(独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国语>注译》(独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逸周书〉研究》(独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文心雕龙注译》(合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等著作10余部。

讲座提纲:
农耕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过去了的农耕时代,我们可以从认识论维度,把传统农耕文化对象化,加以客观刻画、描述、评价、挑选。但是,现代中国还有农业,现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延续。从本体论维度看,从古到今的农业养护我们的生命,构成我们的血肉,这种农耕文化传统是无法被当成客体加以对象化的,只能去参与、感受、体认、继承。
农耕文化发现了土地的价值。土地被神化了,被对象化的土地以土石松栗等自然物为代表,立为社神,“社所以神地之道也。”人们观风望气以等待社神醒来。在人地关系中,人要掌握主动,于是立了人格化的田祖,人们举行籍田播种礼、祓禊求雨礼、薅草礼、除虫礼、收获尝新礼等,要求田祖保佑丰收。
农耕文化确立了道德的地位。争夺土地引起了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为避免这种悲剧,人们找到天命作为仲裁,“天立厥配”,有德者合法占有土地。
农耕文化培养了审美的意识。享用土地产出的美食是幸福的表现,请人吃喝是优良风俗。吃有吃相,政治家从烹小鲜中掌握了治国之道,文艺家从品饮食中懂得了好文章的特点。有比吃饭更重要的事情,“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有三美:形体美,道德美,意志美。
讲座书籍:《新大学思维——在移通听讲座》(截止2018年已印发至第8辑)
名家大讲坛听后感征集:凡听讲座的同学,讲座结束后可报名参加嘉宾座谈会。也可将听后感(不少于500字)发至邮箱wenhuayitong@163.com,注明姓名、专业、学号。听后感整理编辑后正式出版。
网络视频地址:http://192.168.200.240(需断外网)
公共邮箱:wenhuayitong@163.com
微信公众账号:文化移通
联系电话:023-42871181
如果您对文化移通有好的建议或是有嘉宾推荐,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