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快讯->正文

在移通听讲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程韬光:诗中圣哲,笔底波澜

——程韬光《唐诗美学精神》

时间:2024年11月15日 21:29    来源:    作者:    阅读:


2024年11月14日19:00,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程韬光教授做客我校文化移通,于贤者楼131多功能报告厅开展《唐诗美学精神》主题系列讲座。程韬光教授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唐诗独到的见解,引领听众走进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精神世界。

唐诗塑造了空前绝后的诗歌高峰,以其宽广的情怀、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哲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华夏子孙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唐代诗歌的顶峰,黄河文化的象征——诗圣杜甫矗立其间。在讲座中,程韬光教授也对杜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分享了他对杜甫诗歌的解读。他指出:“与西方充满血腥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不同,杜甫的‘史诗’更宜称为‘诗史’,其简练而沉稳的修辞风格,不仅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也开辟了知识演进的新路径。”在他看来,杜甫的诗歌不断激励着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当民族文化面临内向的转折时,觉醒与感悟将成为民族性格中更为分散而关键的元素。

程韬光教授介绍了杜甫的家世家学。其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朝中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朝散大夫,母亲是大家出身。“吾祖诗冠古,诗乃吾家事。”在对祖父于诗文之上的美誉,于精神、心态上使其感到自豪和自信的同时,亦使杜甫心中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值得担当的事业,“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程韬光教授评价道杜甫以内心的孤独、澄明、悲悯和仁爱为内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理想,打造出了阔大的精神和艺术境界。他勇敢地直面困难与挫折,追求公平与正义,倡导民族的和谐与团结,坚决反对战争,致力于维护和平。他超越了对财富与权力的追求,深入探索生命的真谛;通过诗歌塑造民族精神,承载历史的重量,展现出一种由己及人的忧国忧民的巨人意识。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表达,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等方式直触人心,让我们能够共鸣和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杜甫的一生虽然坎坷不平,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人生启示和精神力量。




名师课堂办公室:庹欢

图:王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