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家大讲坛->课堂时录->正文

开启科普创作之路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17:53    来源:    作者:    阅读:

科普不仅涉及知识、思想、方法和态度的传播,更是为了使这些内容对公众特别是需要的人群变得可获取。如何让大学生从科普知识的“接收者”蜕变为“科普志愿者”?2025 年 4 月 18 日,在六度空间,罗琳老师以 “开启科普创作之路” 为主题,同学校师生展开深度对话,探索科普写作如何平衡科学准确与语言艺术,广泛吸引读者,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讲座伊始,罗琳老师说道:“在现代社会,科普以多种形态存在。” 以无穷小亮的例子来看,其凭借对清代《海错图》中海洋生物的个人兴趣和深入研究,不仅考证并修正了其中的生物信息,还将其研究成果以出版的形式呈现,从而成为知名的科普个人 IP,这一事例展示了个人在科学普及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科普工作在我国被高度重视,通过科学展览、在线内容、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在校园、社区、媒体等全面展开,覆盖全年龄层,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罗琳老师强调,在政策层面,我国实施了科学技术普及法,通过国家调查和活动监测等方式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将其视为国家任务,以此增强国民的科学知识、思维和价值观,促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实施方法包括针对不同受众进行科普创作、利用故事化手段增强吸引力,以及创作和传播科普材料,目的是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助力社会理解和应对科学相关议题。

最后,罗琳老师鼓励同学们利用科幻思维探索科学,积极投身科普创作。通过虚构元素,激发读者兴趣,拓宽科学知识边界,利用各类平台展示科普写作成果。科普写作需平衡科学准确与语言艺术,以此广泛吸引读者,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课后提问环节

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如何有效地参与科普活动?

答案: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科普活动,如参加青年之星科普创作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以此提升自身资历;可以成为科普讲解员,在博物馆等场所担任志愿者;也可以注册成为中国科普作协的科普志愿者,利用专业所长创作科普文章等。这些经历不仅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有可能成为未来职业道路的一个助力。

文:汤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