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规则的重构,既需洞察历史脉络,更需肩负时代责任。4月15日,杨国栋老师在下里巴人剧场举办题为《大局时代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专题演讲。本次演讲以德国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德国主要政党的政治主张、新政府部长分配逻辑,以及国际法框架下德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演变,为同学们开拓国际视野。

杨国栋老师首先聚焦德国两大主流政党——社会民主党(SPD)和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他指出,社民党作为中左翼政党,长期强调社会福利、劳工权益和气候政策,近年来在移民融合与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社民党在2021年大选后主导的“交通灯联盟”政府中,推动通过了扩大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气候保护法》。而联盟党作为中右翼力量,则更注重经济自由化与财政纪律,其政策主张常与社民党形成“动态平衡”,如近期围绕减税与债务上限的争论。杨国栋老师还提到,德国政党的合作与博弈直接影响国际条约的国内落地。例如,在《欧盟绿色新政》框架下,社民党与绿党联合推动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既体现了国内环保政策导向,也映射出德国在欧盟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针对德国新政府的部长分配,杨国栋老师分析称,联合政府(社民党、绿党、自民党)的职位分配体现了“政策领域专业化”与“党派利益平衡”的双重逻辑。例如,绿党凭借环境政策优势获得外交部长职位,推动德国在俄乌冲突中强化对俄能源制裁;而社民党则掌控内政与劳工部门,主导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等国内改革。这种分配不仅塑造了德国国内议程,也通过欧盟机制外溢至国际法实践,如在《数字市场法》谈判中,德国经济部长(自民党籍)的立场直接影响了欧盟对科技巨头的监管力度。
在“大局时代”背景下,杨国栋老师强调德国如何通过国际法工具重塑国际关系。他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为例,指出德国政党对华态度的分歧——社民党更倾向务实合作,而绿党则强调人权条款——直接影响了欧盟对华政策的摇摆。此外,德国推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履约机制,展现了其将国内能源转型经验升格为全球规则的野心。

讲座尾声,杨国栋老师援引冷战后的国际格局演变,提出德国正从“欧洲经济引擎”向“全球规则制定者”转型。他预测,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德国需在“价值观外交”与“利益导向”间寻求平衡,而政党间的共识构建将成为其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变量。
课后提问环节
问:我们要如何看待德国在世界国际中的关系?
答:在“大局时代”,国际法不仅是规则体系,更是大国博弈的棋盘。理解德国,便是理解这一棋局中一颗关键棋子的落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