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选修课->课堂时录->正文

【在移通听讲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教授钱斌带你领略纸脉承古韵,技浪启新章的魅力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02:56    来源:    作者:    阅读:

当殷商青铜在范模中淬炼出饕餮纹路,甲骨文的裂纹便镌刻下最早的文明密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让文明如春蚕吐丝,让文明得以延绵流淌。为带领同学们领略中国文明,326日晚1900,钱斌老师做客重庆移通学院名师课堂,在下里巴人剧场带来了一场《改变世界的力量》的讲座,他以独到的视角,为在场师生揭示了纸背后波澜壮阔的文明演进历程。

讲座伊始,钱斌老师带同学们回到文明起源之一的中国。在纸张诞生前,古人记录书写的方式既充满艰辛,又彰显着非凡智慧。最初,结绳记事成为人类早期信息记录的重要方式,绳结并非简单的符号,像结义、结发这类蕴含人情与承诺的行为,都借助绳结传递着深远寓意,它无疑是人类文明萌芽阶段的珍贵见证。随着文明发展,文字开始被刻于甲骨,铸于金属,成为金文,彰显着权力与历史的厚重。然而,金属材料稀缺,难以在大众中普及。钱斌老师提到,随后出现的简牍,开启了长达千年的书写历史,其取材相对方便,却因太过笨重,给使用者带来极大困扰。相传,秦始皇晚年每日仍需批阅重达 120 斤的简牍,这份沉重的负担,预示着书写材料变革的必然性。与此同时,帛虽然质地优良、书写顺滑,但其高昂的价格,让普通民众只能望而却步。

紧接着,钱斌老师着重讲述了纸的起源与发展。纸最初与丝绸密切相关,丝绸堪称纸的母发明。到了东汉,蔡伦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利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常见材料,成功革新造纸术,极大降低了成本。然而,早期的纸质地粗糙,未能立刻获得大众青睐。直到晋代,纸张才广泛普及,古无纸,故用简,非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一转变标志着纸张时代的真正来临。

随后,钱斌老师介绍,在纸传入之前,世界各地都在艰难地寻找合适的书写材料。埃及的莎草纸,虽有着独特工艺,却易干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虽能长久保存,却沉重不便携带;欧洲的蜡板、印度的棕榈树叶、羊皮卷、贝叶经等,各有局限,难以满足知识快速传播与积累的需求。钱斌老师进而阐述了造纸术传播的深远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延展,造纸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阿拉伯地区,造纸术引发了大翻译运动,众多古代典籍得以翻译保存,为知识的传承与交流搭建起桥梁。在欧洲,纸张逐渐取代羊皮卷,成为书籍的主要载体。书籍数量的增加,又促使印刷术诞生。印刷术同样源于丝绸印染术,从雕版印刷术的经典之作《金刚经》,到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提升了知识传播的速度与范围。

最后,钱斌老师总结道,纸与印刷术的完美结合,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在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得以广泛传播,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无数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涌现,人类文明迎来了新的高峰。纸,这一诞生于中国的伟大发明,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起东方与西方,串联起历史与未来,持续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课后提问环节:

问: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为什么没有更早地找到合适的造纸方法呢?

答: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对材料的处理和加工没办法达到造纸的要求,而且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原材料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