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快讯->正文

在移通听讲座 |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杨国栋:以史为鉴,拆解全球复杂挑战的深层逻辑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19:20    来源:    作者:    阅读:

9月17日,杨国栋教授在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下里巴人剧场开启系列课程讲座首讲。这场以“以史为鉴,解析全球复杂挑战”为核心的分享,既聚焦当下全球热点议题,更以历史反思为锚点,将国际法理论与现实国际关系深度融合 。没有停留于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用“历史脉络 + 现实案例”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在时空交织中读懂世界格局,让原本宏大的国际议题变得既有理论厚度,又具现实温度。讲座开篇,杨国栋教授便以“欧洲一体化的起源 为切口,撕开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欧洲一体化并非单纯的经济或政治选择,其萌芽本质是二战后欧洲对战争创伤的痛彻反思 。正是亲历了战火对文明的毁灭性打击,欧洲各国才真正意识到“唯有联合,才能守护和平与发展”。这份对历史的回望并未局限于欧洲战场,教授话锋一转,沉重提及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伤痕:“相较于二战欧洲战场获得的广泛关注与纪念,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仍显薄弱。”他强调,尊重所有战争受害者、铭记每一段惨痛历史,不是“选择性记忆”,而是避免战争重演的核心前提,这份对历史记忆的“平衡视角”,让现场同学们不仅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更感受到“铭记 背后的责任重量。

在理论脉络的梳理中,杨国栋教授并未停留于抽象概念,而是将西方国际法的起源、欧盟形成的深层动因与乌克兰政局的演变串联起来。他从西方国际法的起源讲起,剖析其如何随时代背景调整,又如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相互作用。欧盟的形成,既是对二战历史教训的回应,也是国际法在区域实践中的典型样本,让“理论落地”的路径清晰可见;谈及乌克兰时,他没有停留在当下事件,而是追溯其政局演变的关键节点(如历史上的地缘归属、苏联解体后的转型等),让同学们明白:乌克兰当前的处境,是历史进程与现实选择共同叠加的结果,而非偶然。更引人深思的是,教授提出“文明等级观念”的隐性影响: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至今仍受这种源于近代的认知牵制,它曾塑造了不平等的国际互动逻辑,如今仍在部分全球议题中悄然作用,这一视角为同学们打开了理解“国际关系非显性矛盾”的新窗口。

从理论转向现实,杨国栋教授以乌克兰危机为核心案例,摒弃“非黑即白”的评判,多维度解析危机的成因与影响。在危机成因上,他从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的战略挤压)、国际法原则(主权与干预的争议边界)、历史渊源(俄乌长期的地缘关联与分歧)三个层面展开,让同学们看清:危机的爆发,是多重矛盾长期积累后的必然,而非单一因素导致;在全球影响上,他结合当下国际局势,具象化危机的“传导效应”。对全球能源安全的冲击(欧洲能源依赖格局的动摇、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乌克兰 “全球粮仓” 地位受扰,粮食出口链断裂风险)、对供应链的破坏(区域贸易受阻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这些分析让“大变局时代的全球关联性”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的现实冲击。

  讲座后半程,杨国栋教授将视角下沉,聚焦乌克兰面临的双重困境,为同学们解析国际关系中小国的生存逻辑。一方面是地缘选择的两难:在加入欧盟(贴近西方体系)维系对俄关系(历史地缘关联)之间,乌克兰的每一次选择都面临选边站的压力,背后是大国博弈下的战略空间挤压;另一方面是现实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乏力(产业结构单一、对外部援助依赖度高)、人口结构恶化(人口流失与老龄化加剧)、贸易格局失衡(对特定市场的过度依赖与外部制裁冲击)。这些微观层面的问题,不仅动摇着乌克兰的内部稳定,更在无形中缩小了其外交选择的自主性。这种宏观地缘 + 微观现实的双重剖析,让同学们对乌克兰的处境有了立体认知,更读懂了小国困境的核心:在复杂的全球格局中,小国的选择往往不仅取决于自身意愿,更受历史脉络、大国博弈与现实条件的多重牵制。整场讲座以历史为起点,以理论为工具,以现实为落点,既解答了全球挑战为何复杂,更提供了如何看懂复杂的思维方法。对现场同学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分享,更是一场关于用历史眼光看现实,用理性思维解难题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