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19: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斌教授做客六度空间,以《科技文化与中国发展》为主题开讲系列课程第二讲。讲座聚焦“科学文化如何滋养中国跨越式发展”,通过串联历史案例与当代实践,解码科学与文化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为在场听众揭示中国砥砺前行的核心动力。

张骞“凿空”精神:科学文化的源头底色
“张骞踏遍荒漠的‘凿空’之旅,正是科学文化的初心写照。” 讲座开篇,钱斌教授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引,深入剖析科学文化的核心内涵。他指出,张骞在对西域一无所知时勇闯未知,即便遭遇扣押、历经艰险仍坚持探索,这份 “敢闯敢试、突破认知边界” 的精神,是科学文化的灵魂所在。
钱斌教授强调,张骞之旅不仅拓展了地理疆域,更点燃了中国科学文化的探索基因——它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以探索打破局限、以开放拥抱世界、以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文化才能成为支撑国家屹立世界的不竭动力。

汉代“百戏”到科技兴国:跨越千年的传承实践
谈及科学文化与国家发展的结合,钱斌教授以汉王朝将杂技归入“百戏”为例,解读古代“科技文化服务国家”的智慧。他介绍,汉代“百戏”既是彰显国力、凝聚文化认同的载体,更间接推动了手工业进步与知识传播,是科学文化赋能国家发展的早期实践。
“这一逻辑在当代依然鲜活。”钱斌教授表示,汉代“百戏” 的价值内核,与今日中国“科技兴国、文化自信”战略高度契合,二者均以科学文化为纽带,塑造国家形象、注入复兴动能,展现出跨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

丝路千年脉络:开放互鉴的发展密码
“道不尽的丝路,藏着中国科学文化的开放基因。”讲座中,钱斌教授勾勒出一条贯穿古今的“文明互鉴之路”:从张骞“凿空”开启交流,到驼队载着四大发明、农耕技术西行,再到西域天文历法、医药知识东传,千年丝路的交融史证明——科学文化从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
他指出,这种“开放互鉴”的底色,正是今日中国以科技联结世界、以文化拥抱全球的历史根基。唯有持续吸纳众长、打破壁垒,才能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科学为骨文化为魂:锚定未来发展引擎
讲座尾声,钱斌教授提出“科学为骨,文化为魂”的核心观点,深刻阐释二者的共生关系。他以马镫解放骑兵战力、弩革新军事格局、火药推动文明跃迁等案例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结晶,既是历史上驱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更是当代科学文化赓续创新的深厚根基。
从丝路驼铃到“一带一路”科技联通,从四大发明到“国之重器”支撑大国崛起,钱斌教授认为,这些实践共同印证了科学文化的磅礴力量。面向未来,他呼吁:“唯有赓续创新基因、坚守开放底色,才能让科学文化成为中国行稳致远的引擎,在世界舞台书写东方发展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