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下里巴人剧场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后物欲时代的生存姿态》的讲座在此热烈开讲。新商科大学集团专业教育委员会委员,人文学科带头人, 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特聘教师邓军红探讨了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的恐惧,提倡通过接纳生命的不完美和流动变化来找到安全感的方法,为现场学子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分享。

讲座伊始,邓军红老师通过现代农业实践的例子,如使用灯光促进火龙果生长来反思技术对自然和生活的影响。强调了生活艺术化的重要性。邓军红老师认为自由、不可控和不完美是艺术的特点。因此,他引入了生命操作系统这一概念,探讨了在逻辑效率和算法主导的时代,如何去理解生存姿态。

邓军红老师带着同学们探讨了从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艺术变迁,他强调了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转变。在农业社会中,艺术被用于表达对神的崇敬,神是被用来解释世界的。而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工业革命后,艺术转向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家开始主观表达,挑战传统美学,标志着人的解放与科学解释世界的兴起。这一转变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以及人类自我认知的深化。

讲座结尾,邓军红老师深入探讨了艺术家的四大核心特质:感受力、想象力、共情力和批判力,并通过分析达利、罗斯科、马蒂斯、维米尔等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当代艺术现象,强调了这些特质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在后物欲时代,艺术家需要借助艺术保持社会的生机、差异和自由,面对AI时代的挑战,艺术成为抵抗标准化、探索独特性的关键。因此,邓军红老师鼓励在场学子以开放和批判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并通过艺术表达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