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以迅雷之势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正站在一场深刻变革的门槛上。2025年3月12日晚,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洪才莅临名家大讲坛,在贤者楼带来了一场以《AI技术与中国大学的未来》为主题的讲座。剖析了AI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冲击,引发了师生对未来大学形态的深入思考。

推动教育的进化,还是挑战传统?
“AI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人才,而大学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王洪才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科技成果,更是重塑教育生态的关键变量。高校如何在AI时代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价值,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AI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直接影响体现在学科调整、教学模式变革以及智能教育工具的普及;间接影响则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科研模式及大学治理体系。这些变化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形成趋势,将深刻改变高校的运作方式。

大学如何应对AI挑战?
面对AI的渗透,大学应该主动迎接变革,还是谨慎观望?王洪才教授坦言,目前多数高校仍处于试探性阶段,尤其在如何规范师生使用AI、确保学术诚信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他提到:“大学传统上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机构,但AI技术的发展要求大学必须思考自身的角色转型,否则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王洪才教授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AI逐渐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还能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吗?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嵌入大学生的决策与学习过程,如何避免“思维懒惰”成为高校教育的新挑战。


教育的本质:AI能取代什么,不能取代什么?
王洪才教授强调:大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塑造灵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空间。尽管AI在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上远超人类,但它无法替代人的创造力、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鼓励同学们在AI时代要学会利用技术,同时保持独立思考,成为真正的“智能使用者”,而非被技术所奴役。
许多同学表示本次讲座不仅让他们对AI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促使他们思考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今天,该如何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人文精神。相信这一思考将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持续发酵,推动更多关于师生与个人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名师课堂办公室:孔德进)
(图:庹欢)
(审核:李富强)